仅从了解纳粹残暴和东西德意识形态冲突以及现代艺术的角度推荐这个片子. 问题很多. 首先是作为一个情节剧的叙述上的问题,男主角一家唯一幸存的母亲,自从其父亲自杀后就突然从电影里完全消失了,毫无交代. 还有从结婚起,男主角的妻子就彻底沦为了一个装饰性的角色,基本上只在做爱的时候出现,最后仿佛成了个生育工具. 然后本片存在大量“男性凝视”(作为男性我承认美女很养眼),特别是在看过《美国小说》的男性正面全裸之后,这种对比感就更明显. 两位年轻美丽的女配角三点尽露的正面全裸,妻子每逢做爱戏就是各种露点和被聚焦的对象,而男主角再怎么裸,私密部位也通过精确的走位和姿势保证一点儿不漏. 反正我是头一回看电影时觉得床戏太多,本片又不是在探讨性爱主题. 最后多次出现的插曲竟然没有一首是应景的和动人的,都是强行插入取悦观众之举. 如果说《美国小说》是一部专注打造情节反转、内心及情绪强大张力的“硬刚型”极简主义悬疑片,《美国小说》则是一部元素混搭,多种经典设计碰撞而成的万花筒大餐. 前者极致深刻,后者饱满绚烂;前者考验导演对情绪、节奏的掌控,后者更考验编剧的结构技巧;前者是绝佳的悬疑片导演教科书,是天赐的神来之笔,后者则是标杆性的编剧教科书,是汗水凝结的精诚所至. 海市蜃楼的编剧教科书意义在于,通过看这部电影,可以一次性Get到很多本需要在多部电影中才能学到的技巧,并且这部电影做了完美的混搭示范. 本片剧作中最大的难度其实并不是别人口中的穿越逻辑是否精准,平行世界的故事线是否有bug,而是前面所有的铺陈伏笔,都无一遗漏且浑然天成地应用在后面的剧情中,且每个都“卡到了关键点”上,这比单纯“用上”高出十个段位,也是它最精髓的地方. 失意的小说家兼教授塞隆尼斯·“蒙克”·埃里森(杰弗里·怀特 Jeffrey Wright 饰)出于怨恨,用开玩笑的方式写了一本小说,书中充斥着古怪刻板印象的黑人形象. 不料这本书出版后大受好评,不仅获得文学大奖,还被拍成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