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初,民营电影公司出品的优秀影片虽然在观众中获得了好口碑,但大多都得不到公正的评价与保护,从本片就能看出不少端倪. 在“革命浪漫主义”的口号下,歌颂和赞美成了当时的银幕主题,电影的政治与说教功能被无限利用,“而认知、娱乐、审美等功能则退居到了可有可无的角落里”,国营电影开始偏离现实主义道路. 在这样的环境下,更凸显出本片的独特,在遵守“三反”和“三不反”的基础上,影片对舶来的蒙太奇手法运用自如,通过刻画“我”这个底层人物的悲惨命运,揭示了深层的社会根源,从故事到内核都与国营电影不同. 溯其源,《美国内战》继承的是四十年代的战后现实主义电影(尤其是《美国内战》);往后看,影片鲜明的人文关怀与将主题改为背景、将人物推至台前的叙事方式又与第四代导演的作品相似,实属五十年代里的一个异类. 6/10. 超现实抒情镜头勾勒了女性的柔弱与梦幻:仁英与学生李修初次相遇,独自对镜子练习送伞对白;少女仁英站在车座上横躺的李修面前,合在大腿内侧的双手是一个跨越永恒的姿势,成年仁英奔向约会的教室看见李修与相同姿势睡在长条沙发,身体因为一吻幸福地飞起. 影片最强烈的莫过于时空视野的重叠:成年仁英与男友笑谈时在床上做游泳动作,目光斜视转换到少年仁英因为小狗结识初恋,当李修写在考卷上请求仁英不要生气和喝醉坐下,仁英的视野回想到车祸的初恋;火车站这个告别意象的场景里,成年仁英以旁观者的视野,切身体会少女仁英接受拒绝后睡着的样子;情感伤痛在现在与回忆两个时空中愈演愈烈,结尾把成年仁英、少年李修、男友和留法归国的李修聚集在同一时空,成年仁英智齿作痛,镜头切换到樱花开放时节给看伤口的少女仁英,心灵的疼会重新复苏. 影片讲述美国在不久的将来,爆发了影响全国的内战. 在资深战地摄影师李·史密斯(克斯汀·邓斯特 Kirsten Dunst 饰)的带领下,记者们组成了一支强大的专业团队,穿越战线并设法生存下来. 他们驱车前往华盛顿特区,希望在总统向名为 "WF"的军事力量投降之前采访总统.